辨析大任于是

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!“是”“斯”二字辨析

网络资讯 2023-01-19 21:10:46 18

导读

无论是多数古籍还是主流教材,正文都是“是”字。于是有了“厮打”、“厮杀”这样的词。……

【事件起源】

近日,有不少网友称记忆中早年学的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,却发现课本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故十分疑惑。并且此事每隔一段时间就发酵一次,反复引人关注。各大视频平台与网络交流平台时有讨论。

对于常年钻研古籍的我来说,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贯的、明确的。看到网友争论不休,很多时候不想多说什么,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接受的东西不一样,会有一些交流障碍。

【先说结论】

显然,答案是十分明确、清晰的,“是”字无疑。

无论是多数古籍还是主流教材,正文都是“是”字。

人们有此疑问,可能是某些书注音为si,或注释拓展中提到“斯”,才形成这种错觉。

“是”字可做代词,类似“这、这个”的意思,无论是文法还是习雇娆原文的“是”字都没有错。

举例: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日也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”

这里的“是”字,也是同样的用法,这没有任何争议,毕竟有文物流传千古。

【深度探索】

要区别这二字,需从字源讲起,从金文或小篆入手探究。

“是”,源意指植物开花结果,后拓展为代词,类似于“这”,代指事物正向发展(符合事物发展规律)的过程。

“斯”,源意指用箩筐装东西,后拓展为代词,类似于“这”,代指事物量变的过程(主要用于可以量化的事物)。

后世拓展出很多用法,其中大都也保留有原意,只是大家用惯了就不去深挖了,逐渐忘记或弱化了原意,举几个例子供参考:

例1:是非黑白(这里的“是”表示事物正向发展,也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正确”、“正道”)。

例2:实事求是(求是就是指求正向发展、求正果、走正道的过程)。

例3: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(这里的斯,代指量变的河水与时间)。

例4:斯文(是说这个人的“斯”很“文”,指量的变化小,比如吃饭小口小口地吃,变化小。“文”可参考“文火”一词,指小)。

你看,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,只是大多数人弱化了字的原意,用惯了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是这么组词的,而不是那样组词,很多人都会说这是习惯用法,但其中的奥妙是有据可依的,不是凭空乱造的。

“是人”,是个很好的词,代指这个人是一个符合发展规律的、正向发展的、走正道的、修正果的人。用这个词形容人,有尊敬、褒奖的意味。

“斯”主要用于可以量化的事物。不太适合用于人,因为含有一定的贬义,毕竟人不可斗量。如果非要用“斯”去形容人,就仿佛是在说这个人不知轻重,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。

于是就有了另一个字“厮”,指古代干粗杂活的男性的奴隶或小役。厮役、小厮、这厮、那厮,这些词就带有一定的贬义,有“贱”之意,因为不当人嘛,把人当做东西一样去量化。

“斯”的量变之意用于“分开、分离、分裂、一分为二、劈砍”等变化,引申出很多新字和用法:

“墓门有棘,斧以斯之。” 用斧头劈砍它。一分为二,量变,引申为劈砍。于是有了“厮打”、“厮杀”这样的词。

“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。” 用手使其裂开,一分为二,量变为斯。所以有了“撕”“手撕”这个字词。

“斯而析之,精至于无伦,大至于不可围。” 分开,一分为二,量变。所以有了“斯”“析”同源之说。

另外,如果代表的事物的量上没什么变化,则有灭、尽、空无、原本之意,

“澌灭” 表尽、灭之意。

“予惟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!” 不食嗟来之食,才落得这个(穷困、空无、饿肚子)的地步。

“生于斯,死于斯,铭于斯,其魂气无不之也,其死而有不澌者矣。” 此句同理。

我们可以发现,“是”“斯”二字皆可用作代词,随着时代和语境的变化,后世逐渐开始不拘泥于形式了,有很多借代、引申用法,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字词的用法。后世文法中用前者代还是后者代,听上去区别也不大了,毕竟大多数人都是穷苦百姓,说自己是“斯人”也有种自谦或自嘲的意味。特别是到了现代语境,用“斯人”也说得通,因为量变引起质变嘛,人多力量大、团结就是力量,也成为了大家的共识。

从词源角度来说,二者本身是有差别的,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就需要多加了解,准确把握字词句意,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。因为造字法是门很深的学问,汉字不是随随便便造出来的,其中的深意值得所有人思考。

【后记】

我说这些东西,不是让大家纠结于形式,造出什么字是次要的,主要的学问在于怎么造。

就像茴香豆的“茴”字有几种写法?这都是“形”上的东西,这是次要的。

诸位务必明其意,悟其神,这才是主要的东西,也是中华文明的根本所在。

最后,也希望诸位多多探索和发扬中华文化,勤勉治学,求真务实,共创辉煌!